上海老洋房往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老洋房往事

上海老洋房往事

2024-06-24 21: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何东住宅占地约17亩,东墙沿陕西北路,北墙沿北京西路,早年四周是用上海常见的竹篱笆相围,透过篱笆的空隙可以看到花园和住宅。1957年,毛泽东主席倡议重新修订《辞海》,并建议由上海来完成此事。第二年,何东住宅就成了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上海的许多文化精英集中在这里办公。以后,这个编辑所改组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并于1979年正式出版了新版《辞海》。上海史研究学者薛理勇先生撰写的此文,讲述了何东住宅的历史被发掘的经过,及何东家族的故事。

总算找到了Hotung Home

20世纪90年代中,时任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的周明德来找我,说他们社里接到一份通过香港分社转过来的美国订单——几十位曾经在上海工作和生活过、而今已在美国定居的菲律宾老人将自行组织重返上海旅行。这些老人从小生活在上海的西班牙社区里,有的是酒吧乐手,有的是西班牙人家中仆佣,均是天主教信徒,且都不懂中文,只会讲一些简单的上海话。他们用英文开列出一批他们要求“重游”的地名、机构名称,希望由上海方面找到其今日的地址,了解其保存情况后,再决定来上海的行程。

何东住宅(现为上海辞书出版社)

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十分重视这件事他们希望通过此次特殊的服务打开美国的旅游市场,但是拿到菲律宾人用英文开出来的50余年前的上海地名和机构名称后,他们就束手无策了。周明德来找我,就是希望我将其译成对应的中文名,并指出它们的今日地址。

何东爵士

这份名单中有一个地方叫“Hotung Home”。Home自然是“家”,但这位Hotung究竟是谁,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就不得而知了。

我在陈玉堂编著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中找到了一个叫“何东”的人名:

何东(1862—1956),广东宝安人(生于香港)。原名启东,字晓生,西名罗拨(Robert),亦署Robert Hotung,园名晓觉园(1938年筑于香港山顶道,俗称何东花园)。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任英商怡和洋行副买办、买办……

根据此小传,何东似乎定居香港,他的大部分事业和他所任职的地方大多在香港。上海的Hotung Home是不是这位Robert Hotung的家呢?随后,我又在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文明书局编印的《海上名人传》中找到了“何东先生小传”。“小传”的文字较长,有相当一部分的记录与《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相近,初步可以确定,这两位“何东”是同一个人。但《海上名人传》中讲“何东爵士,广东台山人”,与《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有出入。《海上名人传》还附有何东先生的照片,一看就知道,这位何东不是黄种人,而是一位有着欧洲人特征的“老外”。原来何东不是中国人。

不过,《海上名人传 · 何东先生小传》的文末有这样一段记录:“近治第于海上之西摩路,时来小驻,江浙人士咸愿一瞻丰采焉。”顺此线索,我又在1937年上海英商字林洋行出版的Hong List of China(中国行名录)的“Shanghai Street Directory”中查到,当时上海公共租界Seymour Road 457(西摩路457号,即今陕西北路457号)的户主就是Sir Robert & LadyHotung。毫无疑问,Hotung Home就是今天陕西北路457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后来,当那些菲律宾老人重返上海时,他们一眼就认出今日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就是当年的Hotung Home,我的努力也总算有了结果。

“何东住宅”南侧

有着中国血统的英国爵士

何东有一个孙子,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何鸿章先生(Eric Hotung)。他也是中国古玩的爱好者和收藏家。当年上海博物馆迁址人民广场兴建新馆时,他出资建博物馆的贵宾厅。1966年,他以150万港元的价格从香港拍卖行里买下一只流失海外的精美绝伦的吴王夫差盉,并将它无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该盉陈列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馆),上海博物馆为此举办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当时一位记者发现了这位身高马大、蓝眼珠高鼻梁的“老外”,却能操一口连今天的上海人也讲不像的上海本地话,大为好奇,于是就想着法子采访了何鸿章先生。这位记者是这样写的:

何鸿章先生并非中国人,而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绅士。他的英文名叫埃里克 · 何东(Eric Hotung),不过,他能讲一口道地的上海方言,如仅闻其声不谋其面,是断然不会猜出他是一位外国人的。

而何鸿章对自己的祖辈及与上海的缘分是这样讲的:

我的曾祖父是英国人,曾祖母是离上海不远的苏州人士,他们在香港生了我的祖父罗伯特 · 何东(Robert Hotung),中文名字叫何晓生。曾祖母热爱中国,她的谆谆教诲,影响了祖父的一生。祖父后来娶了我的祖母,她也是中国天津人氏。由此,我们的家族就开始有了中国的血统。

何东家族于20世纪30年代的合影

大概在1843年上海开埠后不久,何东的父亲就从英国来到了上海,并娶了一位苏州籍太太,以后他们又去了香港,1862年生了何东。虽然何东有一半的中国血统,但是他的外表更像他的父亲,看上去是一个英国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何晓生,以后又将他送进了一家中国的私塾念书。他们的家境当时还不富裕,据说在念书期间,他母亲每天给他的饭钱还不够吃一顿饱饭,而正是这种境遇使他养就了刻苦耐劳、勤奋节俭的品格,对他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很有帮助。

12岁时,何东进了香港中央书院,17岁时就进了广州海关,做了两年的职员,不久被怡和洋行看中而任华行副经理。他在怡和洋行的成绩很出色,于是又被广东保险公司聘为经理。这件事遭到何东的哥哥何福的反对,但是何东认为进保险公司任经理前途更好,他还是跳槽了,到广东保险公司干了6年。后由于健康原因,他辞职了,并推荐长兄何福接任经理的位子。

以后何东直接经商,并成为香港的首富。他是汇丰银行和上海黄浦船坞公司的大股东,投资和担任董事的企业有数十家之多,其中包括香港电器公司、电车公司、地产公司、垦业公司、广澳汽船公司、怡和轮船公司、广州火险公司等。何东还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在香港设立儿童幸福会、儿童工艺学校、东英学圃、何东官立工业女子学校、九龙英文学校、香港大学工学院何东机械实习厂等。1914年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分几次捐给英国政府的钱款达百余万元。1915年英国皇家授予他爵士称号,中国的北洋政府也向他颁发勋章。省港海员大罢工期间,何东被推举为劳资双方的调停人。由于劳资双方谈判条件相差悬殊,难以达成妥协,最后何东决定自己拿出资方欠劳方工资的半数来填补,才妥善平息了这次工潮。

何鸿章在祖父何东像前

新版《辞海》在这幢英国式住宅中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的民族工业发展飞快,何东又增加了对上海的投资。他是上海多家公司的主要股东,同时还是上海房地产巨商,今被称为“北外滩”的大名路、塘沽路、南浔路、峨嵋路一带的房地产,几乎全部是何东的产业。

随着在上海投资的增加,何东又派他的儿子何世俭(英文名爱德华 · 何东)到上海打理生意。1926年,何东即购进西摩路爱文义路(今陕西北路北京西路)地块,兴建自己的住宅——Hotung Home(何东住宅)。

何鸿章是何世俭的儿子,1926年6月8日出生于香港。当何世俭将上海西摩路新宅安排停当后,将家眷接到上海。这一年是1928年,何鸿章仅3岁。何东住宅所在的西摩路一带是当时西班牙人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上海的不少天主教教会学校均得到何东家族的慷慨资助,何世俭也担任了多家天主教教会学校的校董。何鸿章就读的中学是坐落在虹口的圣芳济中学(今北虹中学),他在上海一直生活到1947年赴美国留学,所以他会讲一口流利的上

海话,而且是绝对地道的60年前的上海方言。

1949年后,何东家族举家迁回香港,何东住宅由上海房地产部门接收。1957年,毛泽东主席倡议重新修订《辞海》,并建议由上海来完成此事。第二年,何东住宅就成了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上海的许多文化精英集中在这里办公。以后,这个编辑所改组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并于1979年正式出版了新版《辞海》。

横梁立柱上的雕刻 西洋风格的壁龛

何东住宅占地约17亩,东墙沿陕西北路,北墙沿北京西路,早年四周是用上海常见的竹篱笆相围,透过篱笆的空隙可以看到花园和住宅。主建筑设计在园子的中间,是一幢假三层砖木石混合的英国式住宅,以南立面为主立面,设计为高大柱子支撑的门厅,里面是大客厅;东立面是次立面,通常由这里进入室内,内装修颇为豪华典雅。上海辞书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专业辞书出版社,业务量很大,由于房子不够使用,于是在原来的花园里又增建了不少新建筑。在越来越多的现代楼宇的环绕下,这幢早期的英国式建筑似乎已经不那么显眼了,但只要你走近它,仍可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气韵。

摘自上海通志馆、《上海滩》编辑部编:《楼藏风云——上海老洋房往事》,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